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国际间教育教学交流

发布作者:    发布时间:2018-09-26

      1.jpg

 ——第五届东西方教育互惠学习国际会议明珠校区分会场会议纪实

    

    “中国—加拿大教师教育和学校教育互惠学习合作项目”第五届年会于5月18日至20日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举行。东北师大附中明珠校区作为初中分会场,于5月18日率先拉开了“东西方教育互惠学习国际会议暨深度学习•课堂研究研讨会”的帷幕,长春市教育局副局长单联成和东北师大附中党委书记、明珠校区校长刘丽君在欢迎仪式上分别致辞,希望进一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。


 2.jpg

长春市教育局副局长单联成致辞

3.jpg

东北师大附中党委书记、明珠校区校长刘丽君致辞

 

课堂生成珠联璧合   课后评价各具特色 

    上课环节由东北师大附中明珠校区校长助理蒋礼主持,两节数学课,一节是郑春梅(成都市太平中学)& Angel Chor(加拿大乔治哈威学校)共同完成的 《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》一课,一节是由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明珠校区王丽老师上的《数的开方》一课。

课后,加拿大温莎大学Anthony N.Ezeife教授、吉林省教育学院崔安玲教授对两节课进行评课。两位专家对两节课都给予了高度评价,两节课特点都体现了开放、灵动、互惠,一致认为两节数学课都是互动、探究、师生、生生交流的学习活动典范。

 《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》一课

 


《数的开方》一课

 

 8.jpg

 加拿大温莎大学教授Anthony N.Ezeife评课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9.jpg

  吉林省教育学院崔安玲教授评课

叶澜教授传经送宝    明珠校园熠熠生辉

    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,也来到了会议现场,她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施,对王丽老师的数学课给予了细致的指导,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。不论是在讲课的课堂,还是中午的吃饭时间,叶老都争分夺秒,用她的智慧和热情,倾情引导着教育教学的方向。叶老慈祥的笑容与睿智的目光,让明珠五月的春光灿烂无比!


     领略书香能致远       踏访青春感芳华

      午休后,会议组成员在师大附中明珠校区进行了参观。从感受书香四溢的图书馆的清幽,到参加青春热情的初夏义卖活动,独具魅力的师大附中明珠校园,为中加会议的召开增添了浓浓的色彩。

 

  

 

  异彩纷呈校本课     多元文化展特色

  


 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学生介绍校园生活体验

    与会嘉宾在学生志愿者的引领下,参观东北师大附中明珠校区校本课程,明珠校区在国家课程、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形成了众多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,编写完成五十多本校本教材,如插花、扎染、厨艺、国画、手陶等。

参观东北师大附中明珠校区校本课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群英荟萃“饕餮盛宴”   互惠学习“唇齿留香”       

    下午,进行了三场专题报告,报告的题目分别是,《职业生涯共享——共同构建我们的叙事、意义和未来》、《经历即财富——用叙事探究提升校长办学理念》、《基于教育家办学的学术型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》。

    东北师大附中明珠校区校长助理蒋礼在报告中指出,百年大计、教育为本,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》倡导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。经过多年的探索,东北师大附中走出了一条全新的教师发展道路——基于教育家办学的学术型教师培养模式,可以概括为:一个理念,两条路径,三级评价,四个阶段和五项成果。

最后,各位教育专家进行探讨、交流。方燕萍教授、蒋礼校长助理、Anthony N.Ezeife教授、首都师范大学徐玉珍老师分别发表看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25.jpg

24.jpg


三位校长专题报告

 26.jpg

左亚校长专题报告

  27.jpg

  

蒋礼校长助理专题报告  

 方燕萍教授、Anthony N.Ezeife教授交流研讨


蒋礼校长助理交流研讨

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徐玉珍教授交流研讨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近年来,东北师大附中秉持“走出去、引进来”的理念,一贯力促校际、省际乃至国际间的教育教学交流,在课堂教学研究方面也广泛搭建交流平台。

    本次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展示、评课、研讨等环节,探讨交流了数学课上的深度学习。同时又以专题报告、研讨交流的形式,揭示叙事研究方法对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,促进了东西方教育的互惠学习,不断拓展了国际交流的渠道和领域,促进了现代视野下的面向世界及未来发展的学校课程建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