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发创造活力 感受结构之美——第十四届科技节木结构模型静压承重赛成功举办

发布作者:    发布时间:2023-10-26

10月21日,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体育馆内,木结构模型静压承重赛正在火热进行中。作为本届科技节的“压轴”项目,活动融合了STEM教育理念,需要选手们将科学知识、工程设计、数学方法和技术制作等要素有机融合,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,在探究、实践、反思的过程中,体验知识的创造过程和应用价值,从而获得在知识经验、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上的成长与发展。

1701224084097.jpg

赛场氛围紧张而激烈,参赛团队5人为一组,使用直径仅为2.5mm的木条和胶水,在15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木结构模型的设计、制作和承重测试等工作,搭建出跨度大于400mm的能够承载重物的木结构桥梁。桥梁结构设计的科学性,团队分工的合理性,木条连接处的打磨精度,胶水的用量和风干速度,都影响着最终的比赛成绩,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承重时桥梁的意外垮塌。

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,选手们粘接木条的手都在微微颤抖着,全神贯注的操作、心照不宣的默契,伴随着激烈的争论与反复的尝试,时间终于来到了比赛的高潮。各参赛队伍将木结构模型依次放置在承重支架上,一个个哑铃片被挂载到桥梁下悬挂的测力计上,“1.5 …2.5… 7.5… 15.5千克!”,看到成绩的一刹那,同学们不由得发出阵阵欢呼,比赛现场成为欢乐的海洋!经过激烈角逐,最终初二6班、14班、20班分获冠、亚、季军,让我们对以上获奖团队及所有参赛选手表示祝贺!

收获感悟

1701224110502.jpg

冠军团队:初二6班 王浩宇 向厚霖 张洪铭 郭禹岐 李长泽

在这次木结构模型静压承重比赛中,我们的模型主要应用到了力学和数学的相关知识,需要用细细的木条,搭建出承重尽可能大的木桥。我们想到把承重分散开,让桥体的每一根木棍都能受力,并让桥内有尽可能多的三角支撑,这样才更稳固。但赛场时间有限,木条间的交叉太多,粘接也需要大量的时间,最后我们紧急修改了方案,减少了底部的支撑,只保留重要部位的支撑结构,以确保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搭建。最终我们以15.5公斤的承重夺得了冠军。当看到成绩的一刹那,我们欢呼雀跃,同时也感受到了成功的来之不易。赛前我们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工作,开会、分工、练习,图纸改了无数次;赛中,我们相互配合,团结一心;赛后,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成长的喜悦和收获的满足。我们不仅得到了比赛的荣誉,更重要的是,我们还获得了自我提升的机会,在这个过程中,深刻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,创作不仅是一种技术和能力,更是一种态度与精神!

亚军团队:初二14班 耿嘉欣 侯世勃 黄靖萱 刘婧涵 任禹霖

就在这一刹那,我们相拥欢呼!这次比赛我们的最初设计取自现代桥梁设计中常见的桁架结构。在设计时我们搜集了很多资料,了解桥梁承重原理,参考其它网络上木承重比赛的视频等。三角形的桥体不易变形,还可以实现拼接的快速与高效,并且能够做到更好的承重。确定方案,出图纸,模拟实验,全力以赴。赛场上,刘婧函不断比对设计图纸,黄婧萱手上沾满的胶水,耿嘉欣稳稳把住每一个小木棍,任霖林将木条按图纸标准切割,而我是要将每一个小木条进行快速打磨再加工.....比赛中大家都有不同的角色,认真负责,做好自己,团结一心,互相鼓励,我们为荣誉而战!我们遇到了实力强劲的对手,虽然没有得到冠军,但依然很开心。友谊第一,比赛第二!

季军团队:初二20班 唐希尧 薛极源 闫家鸣 徐睿 孙铭泽

我们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三角支撑的优点,由于木条比较细,我们在每个支点都采用了三根木条来形成三角支撑,这样做可以增强桥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。同时,整体桥梁也设计成由许多小的三角支撑构成,这样可以提高桥梁的抗弯强度和抗扭性能。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,所有的工作都是大家共同努力完成的,每个人都对模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,俗话说的好,“独木不成林”,这次活动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,大家无间的合作也最终帮助我们赢得季军的优异成绩。

 

“放飞科技梦想,成就创新名校;崇尚学术探索,追求科学真知!”科技节是我校办学特色与校园文化的缩影,也是师生发挥创造能力、展现科技魅力的舞台。学校将以此次科技节为契机,继续深入推动校园科学文化建设,为梦想插上科学的翅膀,让科技创新的种子洒满校园!